原创 太哥儿 習儒斋 2025年06月13日 09:46 陕西
大地之子,文学丰碑。
长安皇甫,创业根基。
滈水汤汤,蛤蟆滩堤。
水田漠漠,稻香怡怡。
厚重乡土,写实笔力。
忠诚艺术,捕捉主体。
生活自身,内在逻辑。
合作道路,可歌可泣。
展开剩余91%前途命运,铺陈笔底。
人民形象,绽放光辉。
2025年6月13日,是人民作家柳青先生逝世47周年纪念日,长安少陵原習儒斋主太哥儿以长安学界代表自居,面向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柳青先生墓地,以恭敬之心,告祭以文。柳青在长安完成的半部《创业史》展现的乡土书写,既有源自鲁迅先生的启蒙血脉,又饱含赵树理式的泥土气息。他以严谨的细节与鲜活的方言,构筑起蛤蟆滩这一典型环境——从梁生宝为互助组购买稻种时夜宿车站的细节,到梁三老汉抚摸老牛时的絮叨,无不浸透着深厚的生活质感和细密的生活肌理,支撑起小说的历史叙事,使其避免了概念化的空疏。
这部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宏阔历史图景,更在于它在理想与泥土的张力之间,为后人保存了一份关于中国农民如何面对巨变的精神档案。这部长卷的沉甸甸分量,正源于作者柳青扎根泥土的虔诚与艺术良知的诚实——在时代洪流中,他既执笔记录被理想照亮的奋斗,亦不回避被现实绊住的沉重脚步。四十七年前,柳青以真诚之笔刻下的历史印记,至今仍让我们在乡村变革的漫长道路上,得以回望那些被理想照亮也被泥土绊住的沉重步履。当今的乡村振兴号角再度响起,那些在蛤蟆滩上踌躇、奋斗与迷惘的身影,依然值得我们深深地凝视。四十七年后,深切缅怀柳青先生光辉的一生,表达对这位扎根人民、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师的崇高敬意与无尽哀思。
今天的长安蛤蟆滩稻香还在。此时此地重温柳青先生文学成就与精神内核,深刻解读柳青精神,传承宝贵文学遗产。弘扬柳青先生与皇甫村、与长安大地深厚的血肉联系,彰显柳青作为“人民作家”的本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写作”。站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的滈水河畔,出现一片被自然重新定义的土地——十里蛤蟆滩,曾经是柳青笔下《创业史》中“蛤蟆滩”原型,承载着关中农耕文明的厚重记忆。如今已成为都市人心里“触手可得的诗与远方”,碧波生灵的生态版图,十里蛤蟆滩的池塘最灵动,或散落于稻田边缘,或串联成湿地水网,滋养着鱼鸟草木的轮回,也见证着生态修复的细腻笔触。生命如歌的蛤蟆滩生态叙事中,野草以蓬勃之姿占据舞台中央,从砖缝、田埂、河岸的裂缝中涌出,以“野火烧不尽”的倔强,织就一张覆盖大地的绿色绒毯,在看似荒芜处绽放着繁华,诠释着生命最本真的精神力量。
如今的十里蛤蟆滩成为秦岭与滈河千年对话的余韵,可以感受生态修复的奇迹,可以聆听自然重生的低语,可以让心灵在湿地的呼吸中沉淀和净化。在柳青精神鼓舞下,后辈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还在创作着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长安学界各方代表自觉提出打造长安唐诗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的人文概念,积极落实“山水长安,唐诗故里”的文旅标识,自发地涌现出许多唐诗文化艺术村和唐代诗人诗歌艺术馆。从风凉原到少陵原再到神禾原,从彭村到司马村再到曹村,王昌龄、杜牧、王维的纪念馆和诗歌艺术馆建起来了。从终南山麓和潏水北岸,大唐天门街与西安地铁2号线重合,可达常宁宫,再向东步行数百米即到作家柳青墓地。
诚然,作家柳青先生的文学成就、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形成的“柳青精神”,就是深入生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人民情怀所具有的当代意义。聆听长安当地代表讲述柳青先生在皇甫村生活、创作的故事,回忆柳青与村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他“扎根人民”的真实写照。向柳青先生墓肃立,默哀一分钟,深切缅怀柳青先生,回顾作家柳青生平、成就与精神。
同时,可按照长安唐诗之旅核心体验区研学线路规划参观考察,从神禾塬畔经御宿川走大唐天门街,过竹里馆、终南国际诗林,抵达唐诗艺术村曹村王维诗歌艺术馆,沿途可以听讲柳青生活过的山水长安,何以成为唐诗故里,今昔的变化,文脉的永续,形成长安唐诗之旅核心体验区的研学线路规划,可以在唐诗艺术村曹村的街道上午餐,可以在唐村追思座谈柳青文学,分享柳青的故事,现场朗读《创业史》或其他柳青作品中的经典段落,用作品本身的力量唤起共鸣,加深对柳青文学魅力的感受,表达长安人民思念之情。让柳青先生的精神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继续绽放光芒。
维公元二零二五年六月十三日,岁在乙巳,麦浪初涌。后学晚辈,怀赤诚之思,奉清芬之奠,遥望三秦故地,谨以心香一瓣,致祭于柳青先生之灵前:
呜呼柳公!文光垂耀,厚土深根。
半部创业史,已铸千秋梁生宝;
毕生呕心血,长留万世赤子魂。
笔蘸渭水,情寄犁痕。
三秦热土,十四寒暑,
尽付青襟沾露,土窑青灯。
同食同耕,茧手抚遍村陌;
共忧共喜,热泪融进晨昏。
先生非执笔之客,实乃扶犁之邻;
作家岂案头虚名,本是田埂真人。
稿费散为农械厂,深情种作皇甫春。
泥土气息,字字皆从汗里沥出;
人间烟火,篇篇俱在心头煨温。
呜呼柳公!文星遽沉,
倏忽四十七载寒暑矣!
然墨香不散,风骨愈明。
创业史虽未竟,后来者已承薪火;
皇甫村纵无言,梁生宝仍立心中。
病榻校稿,墨痕犹新;
精神长河,润物无声。
麦浪翻涌,如泣如诉,
年年岁岁,犹记先生灯下深躬之影;
原风浩荡,如唤如思,
朝朝暮暮,长存文字人间不朽之春!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后学 敬挽
注解:
1. “十四寒暑”:柳青先生1952年起扎根陕西长安县皇甫村,直至1967年被迫离开,历时14年。
2. “稿费散为农械厂”:柳青先生曾将《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00余元全部捐给皇甫村集体,用于建设农械厂。
3. “病榻校稿”:柳青先生晚年病重期间,仍在医院病床上坚持修改、校订《创业史》后续章节。
4. “皇甫春”:既指皇甫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亦暗喻先生作品蕴含的蓬勃生命力与时代精神。
走近作家柳青
作家柳青的童年生活
温暖的旅途 | 神禾原凭吊柳青墓
长安长专题 l 艺术坚持和艺术家风度
张培合:电影《柳青》就是一把火炬,照亮全国文学艺术家们的心灵和前程!
张培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看电影《柳青》是对作家最好的纪念!
历史文化 平台推荐:吴树鸣
发布于:陕西省全国十大正规配资,高盛策略网,赢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